論文寫得真苦

像我這種文筆不好的人,更是苦上加苦,到底是誰發明方法論這種東西?
這篇寫的好像還不壞,分享一下,忙裡偷爽......





節錄自羅展鵬論文






二、恐怖片美學與草莓族的甜膩

 

   在我的草莓族系列作品中,「草莓族百鬼夜行」注入了大量的關於傳說、神話、妖怪、恐怖片氛圍等等的題材以及元素,在衝突的美感這一章節中,我將其列入其中一種衝突的模式,並且在這一節裡進行討論,這種大量的恐怖題材對於社會的傳播訊息有很大量的成分來自電影,意即恐怖電影(Horror Film)(註十九),恐怖片在電影理論中對於時代背景所傳達的意義有大量的著墨與討論,其實藝術本來便是如此,自古以來都在反映它所身處的時代,Paul Well的著作中「顫慄恐怖片」不只一次提到這樣的觀點,例如:「恐怖片闡述並且評論它的時代深植的焦慮,因而也執行了一項必要的社會功能,因為挑戰和干擾就是在堅持一種自由的民主過程,際反應也批評了他當時的社會文化。雖然外觀是虛無的,恐怖片卻能不斷提醒觀眾,有些事既不該滿足也不能接受。」(P.54)

 

   我本身長久以來便是恐怖電影的忠實觀影者,從蜘蛛人Spider-Man(2002) 導演 Sam Raimi (山姆萊米)的早期作品-一部B級剝削電影「鬼玩人(Evil Dead)(註二十)或是「機關槍少女」(The Machine Girl)等等到美學層次較高的「養鬼吃人」(Hellraiser )系列,對於不可知的世界又或是負面焦慮情緒的引發有深深的興趣,恐怖電影作為當代消費系統的一環,對於社會有強烈的影響,它們不僅僅在於滿足觀影者們對於性,恐懼,暴力,病態的渴望,對於焦慮與不安的情緒更可以引發人們的生命體驗與感知升華至另一層次的領域,如同十九世紀的歌德派小說家萊德克里夫(Ann Radcliffe)所說:「驚駭(terror)會拓展靈魂,將能力喚醒到生命更高的層次,足以與崇高相提並論。」這樣的學術理論或許除了可以解釋觀者們對於恐怖電影的迷戀,但我相信大多數的觀者在面對恐怖電影的此時此刻,多半還是為了追求一種快感,恐懼的快感與性欲的滿足似乎有相同類似的可能,實際上也有許多電影將它們合而為一,例如大法師(The Exorcist(註二一)的橋段,少女用十字架自慰,不僅令人驚駭,更將宗教信仰與性欲並置產生強烈的對立,

   恐怖電影引發的焦慮與不安由於相對於觀者是遠距離的,它並不處在現實生活的情節(雖然有許多電影刻意的使它們保持若即若離的連結),所以觀者可以身處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去觀賞,並且引發聯想,但若這樣的情緒擺在現實生活中,便會產生極為強大的負面能量,我在2008年父親發生的事件中,便赫然發現自己處在這樣的場域,從返往醫院以及警局的過程中,並且經歷黑道的壓力,我便對於人們所身處的環境總是伴隨著卡夫卡式的悲劇有強烈的感受,實際上而言,這樣的感受自小便伴隨我的成長背景直至我在2008年的父親事件引發到達高潮,一直以來我企圖在草莓族系列作品的身上拼貼上去的中正紀念堂,或是中國花雕剪紙刺青圖騰,均隱隱約約暗示著這種焦慮,而我認為「草莓族百鬼夜行」所詮釋的更是相較於之前的「細胞分裂」與「青春日誌」更為內化,在「草莓族百鬼夜行」中,對於畫面主角自我之外的其他一切,均以他者的狀態去視之,但對於妖魔化的主角來說.或許它們才是真正的他者,不論如何,我試圖去凸顯出這樣的衝突感---在華美的外表下,恣意滋長的恐懼,或許用另一句話來形容更加貼切:「在絕美之櫻花樹下,埋藏著屍體」。






草莓族百鬼夜行2-人面瘡

圖為作者與創作中的作品合影

PS:恐怖美學的地位在文學中也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作為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小說裡,不只一次的諷刺他被所謂正統的文學排除在外

,用書中的角色來諷諭他自己對美國文壇的看法,然而在近幾年的國家圖書大獎中,終於他獲得了肯定,雖然他早已在業界獲得極大的成功,他的作品幾乎很少不大賣

,但還是可以感受到他希望被歷史定位的企圖心與著作等身的實踐力,還做出了一些跨越不同領域的作品例如 有名的四季奇譚 ,桃樂絲的秘密 刺激一九九五,,姑且不論他是否本本經典(當然不是),但誇張的產量與強大的商業力量最終還是奠定了他的地位,

台灣有位作家似乎有朝著這樣的路線在走(超大的產量與不斷的諷刺)....:P

 

註十九: 恐怖電影,又名恐佈片驚悚片。以電影敘事使觀眾感受恐怖。不論中外,最早的恐怖電影都深受文學與戲劇的影響。隨著時代與地域的不同,恐怖電影呈現出來的面貌也有差異。

 

   恐怖電影是「一種氣氛陰森、題材可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並立意使觀眾毛骨悚然的影片。」  或以令人感到恐懼的元素作為影片主要的組成成分。

 

以內容論,恐怖電影的兩個基本特徵是

 

  • 內容包含令人感到驚嚇或害怕的因素。

     

  • 營造懸疑、詭異或緊張的氣氛令人毛骨悚然。

     

以對象論,恐怖電影包含三種類型的對象,分別是

 

  • 對現代科學的恐懼;

     

  • 對超自然力量的恐懼;

     

  • 對現實中富威脅性的異己力量的恐懼。

     

恐懼與恐怖不同,恐懼是心理學上的刺激-反應行為,促使個體產生保全自我的本能。恐怖則是一種認知形式,其上承載著社會意義。

 

西方文化中,恐怖電影包含許多次類型主題,例如殺人吸血鬼喪屍惡魔外星人、邪惡的孩童狼人食人動物鬼屋騷靈現象幽靈船等主題。恐怖電影常與其它類型電影摻雜,特別是科幻電影。恐怖電影通常關連到較低的成本與開發費用,但具知名度的電影公司及導演偶爾會拍攝這類型的影片。在東方文化,恐怖電影通常是比較單一化的傾向,由於這種差異,東方恐怖片的故事中,鬼魂心靈上的恐懼最為常見。

 

註二十: 為美國出產的恐怖電影作品。上映前,投資片商提供高於前作品十倍的預算,並商請原班人馬拍攝。

由於,本片獲得少數支持者的喜愛及推崇,亦常被歸類於次文化之列。

註二一: 是一部1973年的美國恐怖片,改編自1971年威廉·彼得.布萊迪同名小說。故事描述一個被惡靈附身的小女孩,她的母親試過各種途徑來治療小女孩,但都無效,最後只好請牧師來為小女孩進行除魔儀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a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